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毕业于德国Kiel大学。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农业部长江中下游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化学肥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获得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科技奖、江苏省 “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南京农业大学“师德标兵”等称号;并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及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1. 培育“科技新农人”,激活产业活力
小院联合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组织研究生团队常驻田间,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方案。例如,在稻鸭共作模式中,团队通过 “田间课堂” 向农户传授品种筛选、生态调控等技术,带动数十名返乡青年掌握现代化种养技能,通过小院指导,承包稻田发展稻鸭共生,成为当地 “新农人” 标杆。
2. 赋能“土专家”转型,强化本土力量
针对传统种植户,小院采用 “理论培训 + 实操指导” 方式,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技术。如合沟镇村民杨云峰通过参与小院稻鸭共作技术培训,从传统农民成长为 “土专家”,带领 600 余户农户实现化肥农药双减 15%,土壤有机质提升 15%,形成 “头雁效应”。
3. 构建 “人才矩阵”助力乡村振兴
小院通过“高校教授+在校研究生+乡土人才”结对机制,推动知识下沉。例如,小院专家团队与当地种植户结对,推广南梗46、南埂5718、徐稻9号等优质农产品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带动亩均收益提升,培育出 100 余名综合种养土专家。同时,小院团队成员开设电商直播培训,帮助稻鸭米、稻田鸭等特色产业从业者拓展线上渠道,实现 “土产品” 向 “网销爆款” 转型。
4.注重“研学教育”,赋能人才培养
江苏水稻科技小院于2014年在江苏省新沂市窑湾镇挂牌成立(后搬迁至合沟镇青石桥村),至今已有10年之久。十年磨一剑,小院累计承担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11次,组织田间观摩培训12次,培养科技农民100余人,直接服务200多农户,培训3000余人。参与实践本科生达300余人,培养研究生37名,产出科研论文60余篇,小院事迹获农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60余次,多次获得省级、校级优秀社会实践基地称号。
2023:“小秾人,行天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技推广与创新创业实践团由南京农业大学17名本科生和3名研究生组成,以江苏徐州新沂市合沟镇为主要调研对象。团队秉持“南农人,为农服务”的初心,以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自发组成本次实践服务团队。(受疫情影响,2022年研究院的调研团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式。由研究生成员先行前往新沂市合沟镇展开调研并协助开展生产活动,本科生成员通过云参观新沂市合沟镇的稻田综合种养特色产业基地、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研究院展厅及其稻米加工厂,初步了解新沂市合沟镇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后期团队与合沟镇的村民取得联系,通过云对话、云访谈等方式,对合沟镇农村科技推广途径及现状进行调研,并通过线上云参加合沟镇的农技推广会,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技术下乡、助力乡村振兴获取了大量详实的调研资料。)
2024:2024年7月3日至16日,由8名研究生和15名本科生组成的南京农业大学“秾行天下”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深入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开展了为期13天的稻米产业发展调研活动。调研团队通过参观稻田综合种养科技小院示范基地和丰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了解了当地稻米生产加工流程和技术创新情况;团队在新沂市合沟镇、马陵山镇、瓦窑镇等11个乡镇开展调研,深入了解了新沂市稻米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实地走访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对水稻种植大户的基本信息、水稻种植与销售情况和种植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等方面进行调查,共收集了40余份访谈资料。本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深入基层,积极投身“三农”事业,致力于探索农村发展、农业升级、农民致富的有效路径,完成了20余篇调研报告,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其中,2名团队成员因其突出的表现,荣获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