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稻田综合种养科技小院
机构基本信息
科技小院全称
江苏省(新沂)稻田综合种养科技小院
成立时间
201407
依托单位类型
高校,政府机构
所在位置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合沟镇青石桥村
技术带头人
首席专家信息
姓名
郭世伟
职称/职务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专业领域
作物施肥理论与实践、植物营养生理、植物营养与生态健康
在科技小院日常工作相关情况
1.策划稻米全产业链整合方案 针对种植成本高、加工效率低、销售渠道固化等问题,通过优化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全环节,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重点引入先进技术设备提升生产效率,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造品牌形象,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适应消费升级下的高品质稻米市场需求。 2.打造高效稻田综合种养示范中心 以鸭田米、小麦、龙虾、鸭子、水果玉米为核心产品,构建生态循环体系。通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鸭田米开发高端礼盒及即食产品,龙虾加工预制菜,鸭子制成卤味及羽绒制品,水果玉米生产速冻罐头。形成 “一田多收” 模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3.组织远程稻田认购项目 依托 “楠小秾” 平台实现 “互联网 + 农业” 融合,消费者可实时监测稻田生长数据(土壤、病虫害等),定制种植需求(如有机标准),并获农技专家在线指导。通过产品溯源与透明化生产增强信任,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户增收。 4.开展六大试验示范 涵盖测土配方施肥(精准调控养分,增产 10%-15%)、稻虾共作(冬春季养虾 + 秸秆还田,亩增收 2000 元)、稻鸭共作(鸭子除草控虫,节本 300 元 / 亩)、生物熏蒸(替代化学农药,土壤有机质提升 15%)、功能稻米(富硒 / 锌 / 钙米,附加值提高 50%)、轮作模式(控病虫害,保土壤肥力),全面推动绿色高效农业。 5.完成三项高产高效技术实验 ① 氮肥 + 品种管理:优化施肥与品种搭配,氮肥利用率提高 18%,增产 8%-12%;② 有机无机肥配施:有机肥占比 30%,兼顾增产与土壤改良;③ 轮作技术:稻虾 / 稻菜轮作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25%,减少农药使用,实现可持续生产。
首席专家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毕业于德国Kiel大学。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农业部长江中下游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化学肥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获得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科技奖、江苏省 “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南京农业大学“师德标兵”等称号;并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及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产业服务
推广品种或技术
梗稻、杂交稻,麻鸭,红鳌螯虾(淡水澳龙)
核心技术成果
测土配方施肥: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水肥一体化:将灌溉与施肥通过特定系统融为一体的农业技术。它以水泵、过滤器、施肥器等取水并处理,经输配水管网,由滴头、喷头等将水肥混合液精准输送到作物根部。显著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节省劳动力,改善土壤环境并减少污染。
稻鸭共作模式:鸭子能吃稻田间滋生的飞虫和杂草,其排泄物就地转化为有机肥料,鸭群在田间穿梭相当于中耕,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能加快水稻吸收养分,还可提升土壤通透性。
稻田养虾模式:在稻田四周环绕深沟,虾在稻田里生长,虾吃昆虫,粪便还田,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一稻一虾模式:即养一茬虾、种一季稻,养虾时不种稻,种稻时不养虾。“一稻一虾”模式是在保障水稻生产的前提下,利用冬春季闲田进行小龙虾繁殖或养殖,繁育塘虾苗产量在利用稻虾田秸秆还田技术后,减少了肥水和药品的投入,培育底栖饵料减少了饵料的投入。
生物熏蒸技术: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在土壤中分解产生挥发性物质,从而抑制或杀灭土壤中有害生物(如病原菌、线虫、杂草等)的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
技术创新点
种植/养殖模式创新资源循环利用
典型服务案例
稻鸭共作技术赋能绿色农业 问题背景 新沂市合沟镇长期以稻麦轮作为主,传统种植模式经济效益低下,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退化,农户增收困难。 解决方案 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团队入驻后,推广 “稻鸭共作” 生态循环模式:在稻田中投放鸭苗,利用鸭子捕食害虫、清除杂草,其排泄物转化为有机肥,同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技术团队通过 “零距离” 指导,提供品种筛选、田间管理等全程服务,并建立示范基地验证模式可行性。 实施效果 该模式实现水稻亩产超 500 公斤,鸭肉亩均增收 1200 元,据研究院调研数据分析,常规水稻种植收益8085元/ha,稻田养鸭模式收益15894元/ha,稻田养鸭技术模式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收益增加7809元/ha,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提高近1倍,大幅提升了农户收入水平,有力支撑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15%,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15%,形成 “一田双收、生态循环” 的绿色农业典范。
人才培育

1. 培育“科技新农人”,激活产业活力

小院联合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组织研究生团队常驻田间,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方案。例如,在稻鸭共作模式中,团队通过 “田间课堂” 向农户传授品种筛选、生态调控等技术,带动数十名返乡青年掌握现代化种养技能,通过小院指导,承包稻田发展稻鸭共生,成为当地 “新农人” 标杆。

2. 赋能“土专家”转型,强化本土力量

针对传统种植户,小院采用 “理论培训 + 实操指导” 方式,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技术。如合沟镇村民杨云峰通过参与小院稻鸭共作技术培训,从传统农民成长为 “土专家”,带领 600 余户农户实现化肥农药双减 15%,土壤有机质提升 15%,形成 “头雁效应”。

3. 构建 “人才矩阵”助力乡村振兴

小院通过“高校教授+在校研究生+乡土人才”结对机制,推动知识下沉。例如,小院专家团队与当地种植户结对,推广南梗46、南埂5718、徐稻9号等优质农产品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带动亩均收益提升,培育出 100 余名综合种养土专家。同时,小院团队成员开设电商直播培训,帮助稻鸭米、稻田鸭等特色产业从业者拓展线上渠道,实现 “土产品” 向 “网销爆款” 转型。

4.注重“研学教育”,赋能人才培养

江苏水稻科技小院于2014年在江苏省新沂市窑湾镇挂牌成立(后搬迁至合沟镇青石桥村),至今已有10年之久。十年磨一剑,小院累计承担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11次,组织田间观摩培训12次,培养科技农民100余人,直接服务200多农户,培训3000余人。参与实践本科生达300余人,培养研究生37名,产出科研论文60余篇,小院事迹获农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60余次,多次获得省级、校级优秀社会实践基地称号。

农村科普

2023:“小秾人,行天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技推广与创新创业实践团由南京农业大学17名本科生和3名研究生组成,以江苏徐州新沂市合沟镇为主要调研对象。团队秉持“南农人,为农服务”的初心,以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自发组成本次实践服务团队。(受疫情影响,2022年研究院的调研团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式。由研究生成员先行前往新沂市合沟镇展开调研并协助开展生产活动,本科生成员通过云参观新沂市合沟镇的稻田综合种养特色产业基地、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研究院展厅及其稻米加工厂,初步了解新沂市合沟镇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后期团队与合沟镇的村民取得联系,通过云对话、云访谈等方式,对合沟镇农村科技推广途径及现状进行调研,并通过线上云参加合沟镇的农技推广会,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技术下乡、助力乡村振兴获取了大量详实的调研资料。)

2024:2024年7月3日至16日,由8名研究生和15名本科生组成的南京农业大学“秾行天下”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深入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开展了为期13天的稻米产业发展调研活动。调研团队通过参观稻田综合种养科技小院示范基地和丰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了解了当地稻米生产加工流程和技术创新情况;团队在新沂市合沟镇、马陵山镇、瓦窑镇等11个乡镇开展调研,深入了解了新沂市稻米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实地走访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对水稻种植大户的基本信息、水稻种植与销售情况和种植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等方面进行调查,共收集了40余份访谈资料。本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深入基层,积极投身“三农”事业,致力于探索农村发展、农业升级、农民致富的有效路径,完成了20余篇调研报告,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其中,2名团队成员因其突出的表现,荣获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称号。

;;
关于我们
科技小院惠农平台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联系方式
电话:02586670787
邮箱:jskxnj@163.com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