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通州)黄瓜科技小院
机构基本信息
科技小院全称
江苏省(通州)黄瓜科技小院
成立时间
202411
依托单位类型
农技协
所在位置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新桥村
技术带头人
首席专家信息
姓名
杨晓东
职称/职务
扬州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
专业领域
蔬菜遗传育种
在科技小院日常工作相关情况
暂无信息
首席专家简介

杨晓东,扬州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江苏省政府特聘教授,江苏省园艺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遗传学会青年理事,获得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育种研究”青年专项项目资助, 长期从事园艺作物种质资源与表观遗传育种工作,主要针对表观遗传因子对蔬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调控的分子遗传机制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产业服务
推广品种或技术
玉秀2号,康秀4号,液相芯片的蔬菜分子育种技术
核心技术成果
1.首次开发蔬菜育种芯片,并建立资源总数超过美国、日本的全国最大保种资源库,依托丰富的种质资源和液相芯片蔬菜分子育种,缩短育种周期5年,已成功选育玉秀2号、露比等5项设施栽培专用的黄瓜、番茄自主新品种;
2.独创深度学习的果菜类蔬菜制种技术,推出非激素类坐果诱导剂“果多多”,制种效率相比传统制种方式提高2倍且绿色安全;
3.创新蔬菜秸秆低温发酵堆肥技术,发酵时间缩短7天,土壤改良效果显著优于同类产品。
技术创新点
品种改良种植/养殖模式创新
典型服务案例
1.设施蔬菜的高效发展面临育种效率低问题,缺乏兼具美味、营养与健康于一体的本土蔬菜新品种;基于丰富的国内外果菜类蔬菜种质资源以及对该资源进行全生育期性状调查,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基因分型、分子标记开发等进行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创制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即液相芯片的蔬菜分子育种技术;传统的育种周期长达八年,而利用液相芯片的蔬菜分子育种技术,在幼苗生长的两叶一心时期,便能对植株的性状进行精确鉴定,从而实现了早期筛选,极大地节省了育种空间。2.设施蔬菜尤其是类似黄瓜、番茄、辣椒等果菜类蔬菜因连续坐果导致制种时上部果实发育质量差甚至发生化瓜,严重影响了制种效率;针对不同果蔬、不同品种,利用机器深度学习技术,通过收集植株叶片夹角、栽植密度、留果数量、不同苗龄的节间调控、生长调节剂处理时间等参数,利用YOLOv5开发了一个专门的种子评估系统,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后,进行模型训练并验证结果,在成功检测种子的边界框之后,可以计算出种子的实际大小,通过PyQt5框架部署于一个交互式可视化界面中;与传统方法相较,深度学习的果菜类蔬菜制种技术,制种产量提高2倍;黄瓜的单株种瓜数量跃升三倍,制种量亦实现了25%的增长,种植密度的优化更是达到了16%至18%的显著增幅。
人才培育

科技小院自成立以来,扬州大学园艺学博士一年级研究生陈超妍开展了黄瓜抗蚜虫种质资源评价和挖掘黄瓜抗蚜虫主效基因和解析黄瓜抗蚜分析机制并通过遗传转化体系创制抗蚜新品种的试验工作;扬州大学园艺学硕士二年级研究生张晨进行了解析黄瓜抗蚜表观遗传跨代遗传的分子机制工作;扬州大学农艺与种业硕士一年级研究生刘成、曹原、李丹、姚媛分别进行了解析黄瓜抗蚜物理性状方面的分析机制、提升黄瓜遗传转化体系效率的分子机制、黄瓜抗蚜免疫防御反应的分子机制和育种应用以及黄瓜抗枯萎病的分子机制等工作;同时并进行了实地观察和调查,收集黄瓜种质资源表型差异,解决病虫害具体问题。来自巴基斯坦的国际“新农人”留学生Rahat Sharif,将创新育种产品引入自己的祖国,经过精心的包装和推广,这些独特的农产品凭借优异的口感和卓越的品质,赢得了外国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在国际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热潮。科技新农人杨培文积极学习现代农业新技术,并将这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周围的农户,直接带动了3000余人的就业,间接为30000余人提供了发展机会,为家乡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村科普

在河南省濮阳市庆祖镇、甘肃省酒泉市泉湖镇,开展了近百次知识普及活动,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带给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农民,开展了农民培训会170余场,培训农民900余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200余人,并精心引进了功能性水果黄瓜“玉秀2号”。通过不懈努力与推广坐果剂技术,在河南盘活了30000亩荒地,年产新鲜黄瓜高达16.8万吨;在甘肃成功盘活了10000亩荒地,提高了当地的农业产量,并有助于生态修复。同时,组织了140次线下定期回访,确保每一项举措都能落到实处,真正为农民带来实惠,让每一个农民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推动当地农业向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关于我们
科技小院惠农平台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联系方式
电话:02586670787
邮箱:jskxnj@163.com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