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溧阳)水稻科技小院
机构基本信息
科技小院全称
江苏(溧阳)水稻科技小院
成立时间
202411
依托单位类型
龙头企业
所在位置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南渡镇庆丰村
技术带头人
首席专家信息
姓名
张洪程
职称/职务
扬州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
专业领域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在科技小院日常工作相关情况
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团队师生在江苏溧阳水稻科技小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聚焦水稻优质丰产栽培、水稻“无人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及麦(油)茬水稻丰产优质高效节氮施肥技术研究等技术攻关。团队长期驻田指导农户,进行科研实践、田间管理、技术推广等,建设粮食产业新质生产力工程。
首席专家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扬州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会长,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学、科研及推广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40多项,在作物栽培耕作轻简化、精确化、机械化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产业服务
推广品种或技术
南粳46,硬地硬盘微喷灌育秧技术,水稻丰产定量化栽培技术
核心技术成果
开展毯苗微喷灌智能化育秧技术研究。通过应用智能化流水线、秸秆基质块上精量播种、管带微喷灌旱湿交替管水、化控延长秧龄的壮秧培育新技术。秧龄延长3~5天,充实度提高15.0%~27.9%,成毯率100%,育秧效率提高1.5倍,秧苗适龄健壮。
开展秸秆基质块培育双毯壮秧技术研究。该技术采用秸秆基质块轻型育秧基质和自主研制的双毯秧盘,培育双毯秧苗,移栽时重量与常规营养土培育秧苗重量相当,亩用盘数减少一半,亩续秧次数减少一半,显著减少栽插过程中运秧装秧人工消耗,栽插时采用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省时省工。
开展丰产优质高效协同的晚粳品种鉴选与展示示范。收集南粳46、沪软玉1号、软玉7276、嘉禾香1号、美谷2号、南粳3908等47个晚粳稻新品种(系),研究其生育期、产量、品质、抗逆性等差异,建立小麦和油菜茬口下丰产优质高效水稻品种评价指标体系和鉴选方法,鉴选出一批丰产优质高效的水稻品种,以满足现代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开展水稻“无人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在研制双毯秧盘的基础上,筛选了秸秆基质块、基质棉等轻型育秧基质,选用优质常规粳稻品种南粳46为攻关示范材料,集成示范水稻智能化育秧技术、轻型基质培育双毯壮秧技术、水稻无人驾驶机插技术、机插水稻控混肥一次性施用技术、病虫草无人机绿色飞防技术等。2023-2024,连续2年召开了水稻智能化育栽秧技术现场观摩培训会,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超过700公斤。
开展麦(油)茬水稻丰产优质高效节氮施肥技术研究。以南粳46、南粳9108为材料,在麦茬(6/16)和油茬(6/9)两种茬口下设置8万/亩、12万/亩基本苗和亩施纯氮18kg、15.3kg、12.6kg氮肥水平,研究麦(油)-稻两熟条件下栽插密度及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明确麦(油)茬秸秆全量还田下水稻丰产优质高效协同的最适密度及氮肥用量,建立稻-麦两熟秸秆全量还田下水稻丰产优质高效协同的节氮高效施肥技术。
开展优质水稻温光适应性研究。设置水稻4个播期,分别为5月5日、5月15日、5月25日、6月4日,提前3-4天浸种。选用3种类型不同熟期的粳稻品种,中熟晚粳(南粳46,全生育期165天)、早熟晚粳(武香粳9127,全生育期156天)、迟熟中粳(南粳9108,全生育期153天)。研究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品质对温光的相应。
技术创新点
品种改良种植/养殖模式创新数字农业应用
典型服务案例
1、秸秆基质块培育双毯壮秧技术研究 问题背景:秸秆焚烧或随意丢弃会导致空气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亟需资源化利用;传统育秧方式依赖土壤,易携带病原菌、养分不均,导致秧苗弱、成活率低,而且土壤基质较重,不易后期秧苗搬运;秸秆富含纤维素和有机质,转化为基质块可替代土壤。 解决方案:将秸秆粉碎后发酵腐熟,添加微生物菌剂、营养元素,压制成块状基质;自主研制的双毯秧盘,培育双毯秧苗;在基质块上精准播种,机械化作业提高效率;基质块可直接带苗移栽至大田,避免伤根,缩短缓苗期。 实施效果:采用秸秆基质块轻型育秧基质和自主研制的双毯秧盘,培育双毯秧苗,移栽时重量与常规营养土培育秧苗重量相当,亩用盘数减少一半,亩续秧次数减少一半,显著减少栽插过程中运秧装秧人工消耗,栽插时采用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省时省工。
人才培育

江苏溧阳水稻科技小院由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团队与溧阳市岁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构建“导师+研究生+农户”协同育人模式,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研究生扎根田间,全程参与水稻品种筛选、水稻超高产密度试验、超高产肥料试验、优质粳稻品种展示试验等试验项目,在实践中提升科研与实操能力。通过“田间课堂”、技术培训等方式,小院培养了一批“科技新农人”,将智能农机、硬地硬盘微喷灌育秧技术、精准施肥等现代技术推广至农户;同时挖掘本地“土专家”“田秀才”,通过经验交流与科学指导,形成“专家带能手、能手带农户”的传帮带机制,培育乡土人才与技术能手,带动周边水稻增产,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才振兴双向赋能。

农村科普

1. 召开长三角水稻智能化育栽秧技术现场观摩培训会

2024年5月20日,由扬州大学、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江苏省农技推广总站等单位主办的长三角水稻智能化育栽秧技术观摩培训会在溧阳市召开。活动由省水稻体系首席专家、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主持,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粮油处刘阿康副处长、省农技推广总站杨洪建站长及省水稻体系各示范基地负责人及上海市、安徽省等地规模化种植农场负责人等共同参与本次活动。

2.全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会—育栽秧现场

2024年6月4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在江苏常州溧阳市召开全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会,开展技术培训,交流各地经验做法,部署安排重点工作。会议强调,各地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认识推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的重要性,加力推进关键措施落实落地。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作专题报告。江苏、黑龙江、江西、广东农业农村厅作交流发言。会议代表观摩了溧阳市水稻单产提升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力机型“三主”融合展示现场。

3. 召开水稻丰产优质高效协同栽培技术规模化试验示范观摩会

2024年10月8日,由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主办,溧阳市农业农村局承办的水稻丰产优质高效协同栽培技术规模化试验示范观摩会在溧阳召开。中国工程院张洪程院士,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杨洪建站长,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夏小江副处长等出席会议。江苏省有关农业管理部门、常州农技推广机构、溧阳市种新型经营主体等100多名代表参加活动。

;;
关于我们
科技小院惠农平台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联系方式
电话:02586670787
邮箱:jskxnj@163.com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