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俊老师,江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导、科研院院长, 从事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完成包括国防 973 子课题、IEEE 智慧城市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江苏省 333 工程领军人才。在国内外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60 余篇、EI 论文 10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 5 本,现任 IEEE 智慧城市指导委员会委员、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省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数据科学与应用国际期刊编委等职。
科技小院创新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乡村振兴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三农"工作队伍。在新农人培养方面,聚焦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通过系统化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教学,着力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的科技应用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在乡土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发掘和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建立专家带动、能人示范的传帮带机制,有效提升了本土人才的技术推广和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培育了一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形成了以点带面、层层辐射的技术推广网络。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采用"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组织学生长期驻点开展科研实践,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学生们通过参与实际生产和技术推广,既提升了专业技能,又增强了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实践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提升专业素质,又强调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构建"专家-骨干-农户"的联动机制,实现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有效传播和落地应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科技小院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平台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惠农活动,着力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小院紧密配合各级科协组织和农业部门,参与全国性农技推广联合行动,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等方式,将先进农业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依托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平台,小院创新科普形式,将专业技术转化为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知识。通过举办农业科技大讲堂、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等活动,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同时,结合农村文化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化活动,让科技知识融入农民日常生活。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小院开展了系列精准帮扶活动。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提供智慧农业、绿色种植等技术指导;对普通农户,则侧重实用技术普及和科学种植理念培养。通过建立科技示范户、培育乡土专家等方式,形成以点带面的技术推广网络。这些科普活动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科学素养和技能水平,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动能。小院将持续创新科普方式,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