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丽,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国家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员(肉羊产业组)、江苏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江苏省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羊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农业大学湖羊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全国草食动物创新联盟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理事、江苏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
自 2021年研究生工作站成立以来,共有20余名研究生入驻,驻扎小院累计时长超过30000余个小时,已入驻学生累计撰写工作日志80余篇,每年大约有120名本科生在太仓开展羊生产学课程实践,该基地为南京农业大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生长期驻扎湖羊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和示范推广工作,服务乡村振兴,为肉羊高效健康精准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自 2022 年以来,太仓湖羊科技小院积极开展技术普及应用和科学文化普及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在科学技术普及应用方面:着重推广种养循环技术和秸秆利用技术,通过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周边农村和养殖场,举办多期技术培训班,详细讲解种养循环模式的优势、操作流程和管理要点;指导养殖户合理利用湖羊粪便作为肥料,用于农作物种植,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养殖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同时,针对秸秆利用,展示了秸秆青贮、氨化等处理技术,将秸秆制成优质饲料,满足湖羊生长需求,提高饲料利用率,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缓解了饲草短缺的压力。此外,由太仓市东林农场专业合作社编制的江苏省地方标准《生态农场“稻-羊-肥”种养循环技术规程》(DB32/T 4939—2024)正式获批发布,为全省开展规模化种养循环农业提供示范样板。 (2)在科学文化普及方面: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公众普及畜牧养殖、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科学知识;举办科学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解湖羊生物学特性、养殖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现代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激发公众对畜牧养殖科学的兴趣和关注;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制作宣传资料、设置科普展板、举办科普展览等形式,向周边学校、社区和农户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同时,该科技小院为南京农业大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领头羊”校企协同育人基地。每年大约有120名本科生在太仓开展羊生产学课程实践。此外,科技小院还积极与当地媒体合作,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宣传种养循环和秸秆利用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扩大科学技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营造了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