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水稻科技小院
机构基本信息
科技小院全称
江苏省(张家港)水稻科技小院
成立时间
202411
依托单位类型
政府机构
所在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常东、南、西、北、红、兴、沙
技术带头人
首席专家信息
姓名
钱晓晴
职称/职务
扬州大学教授/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专业领域
耕地资源利用与保育,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废弃物绿色处理与资源化领域,高产作物-土壤协调管理等
在科技小院日常工作相关情况
社会调查与技术帮扶,土壤质量监测与分析评价,水稻栽培与土壤养分管理,地方农产品创优与品牌建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集成应用等。
首席专家简介

钱晓晴,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扬州大学土壤健康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包括:耕地资源利用与保育,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废弃物绿色处理与资源化领域,高产作物-土壤协调管理等。 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全国“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等。获得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扬州大学“最美扬大教师”、扬州大学“高尚师德奖教金”、扬州大学继续教育“培训名师”等荣誉。创办“土壤医院”,服务乡村振兴,事迹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技报”、“中国环境报”等媒体报道。

产业服务
推广品种或技术
土壤障碍系统诊断与综合治理技术,水稻简约精准施肥技术,全元培肥地力快速提升技术
核心技术成果
1、水稻一次性施用高效专用肥技术。对耕地质量监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消除土壤最小养分为基础,结合作物目标产量,全元科学配肥,集成区域性水稻一次性施用高效专用肥技术,最大限度地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实现减肥增效。
2、土壤多障碍系统诊断与联合消减技术。对多障碍土壤进行调查与采样分析,明确土壤障碍因子类型与大小,针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障碍因子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程度,确定采用“安全消毒+灌水压盐+养分补缺+作物目标产量施氮+有机肥+复合菌剂生物活化”中的一种或多种技术进行集成应用。全面消除土壤障碍因子,精准施用氮肥,增产提质,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减氮10%~30%。
技术创新点
典型服务案例
对常阴沙园区常红的黄建强等9名种植大户和常东的王建国等11名种植大户代表性田块进行采样,分析土壤酸碱度、电导率、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锌、有效铜、有效硼、有效钼、水溶性钙、水溶性镁和水溶性钾等化学指标,以及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真菌多样性指数。诊断出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总体良好,土壤酸碱度、电导率等指标基本正常,土壤速效氮少数偏高或偏低、多数正常,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除了少数极其缺乏外基本正常,土壤普遍缺锰、缺硼,部分缺锌、缺钼。不仅对大面积水稻生产提出施肥建议,还对各农户提供“一户一策”指导意见。通过农户面上示范与小区试验验证,土壤全元培肥+作物精准施肥,不仅提高作物产量,而且提升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质量等级。
人才培育

培养基层农技骨干人员2名,青年教师2名,分别晋升教授和副教授,培养研究生4名,其中2名毕业研究生,培养本科生1名。

农村科普

开展科普培训2次,培训种植大户与农技人员50人次。培训内容覆盖土壤障碍系统诊断与中和治理、土壤营养诊断与科学施肥等。受到广大种植户和生产经营主体的充分肯定与欢迎。组织在校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与服务乡村振兴活动,实践能力显著提升。通过跟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种植大户、普通农户的交流,强化了在校大学生的“三农”情怀。通过技术帮扶与培训观摩,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种植大户、普通农户科学种田的水平与主动性,各种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新模式的推广进程明显加快,效果更为显著。

;;
关于我们
科技小院惠农平台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联系方式
电话:02586670787
邮箱:jskxnj@163.com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
关注我们